本報記者 王昱
  習近平在訪印期間參觀甘地故居時,親自搖動甘地曾經使用過的紡車。作為甘地精神的代表,印度人對這架紡車情有獨鐘,甚至將之印在自己的國旗上。不過,在中印即將展開進一步經濟合作的當下,這架紡車所蘊含的某些精神,恐怕也應引起我們的警惕。
  雖然同為金磚國家,但中印之間經濟實力上存在差距是個不爭的事實。這個差距有多大呢?在習近平訪問之前,美國《華爾街日報》登出一則報道,認為“今天的印度與2001年的中國十分相似”,言外之意,中印之間存在著13年的差距。
  印度經濟發展的困局,恐怕還真應從甘地的紡車說起。想當初,為了趕走英國殖民者,甘地開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,運動的中心思想可以總結成毛澤東的那句名言:“自己動手,豐衣足食”。甘地為了抵制英國洋布,親自手搖紡車織布。為反對英國食鹽專賣權,和群眾一起自煮食鹽。這麼一搞,英國人確實沒得賺了,只付出管理印度的費用,卻在這塊殖民地上揩不到油水兒。印度最終能取得獨立,甘地的不合作運動居功至偉。
  不過,甘地的“紡車精神”在印度獨立後的發展中產生出了始料未及的衍生品。自居為甘地好學生的印度開國總統尼赫魯,為了實現印度的大國夢,提出了“尼赫魯主義”。尼赫魯主義在經濟方面的主張,可以說就是將甘地對付英國人那一套運用到了本國的經濟發展中——他認為,印度應當發展自身獨立、完整的工業體系,而不依賴於進口。為了實現這種被後世經濟學家總結為“進口替代”的發展思路,實行嚴厲的民族工業保護政策。
  這套“關起門來自己過日子”的思維,與二戰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是格格不入的。然而,這個悶兒印度人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真正解開,而此時,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開展了十餘年。這就是印度為何會輸掉與中國經濟賽跑的原因。
  時至今日,印度的貿易保護主義仍很濃重。根據2012年的一份統計材料,截至當年6月,外國對華化工產品發起的反傾銷調查合計309起,其中印度一國就發起了89起,等於歐盟(46起)、美國(43起)兩家對華化工產品反傾銷調查之和。在中印都意識到應當加強經濟合作的當下,印度這種由來已久的“保護主義”傾向,不能不說是擋在兩國經濟合作之路上的一塊絆腳石。
  本稿件所含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資料,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,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。  (原標題:甘地的紡車,別擋住了兩國的合作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s87vsto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